2011年5月22日 星期日

Paris, Day 2, 2011.4.29(上)在瑪黑區散步

陰雨的上午。因為走錯地鐵月台,沒能到拉丁區,反而來到瑪黑區附近的Chemin Vert地鐵站,索性將錯就錯,從瑪黑區(Le Marais)開始這一天的旅程。



瑪黑區橫跨現今巴黎的3區和4區,本來是巴黎北面的一片沼澤,約自13世紀起,慢慢演變成為貴族的居住區,所以這裡有許多當時遺留下來的大宅院。在17世紀,貴族慢慢遷離此區後,商業活動旺盛起來,此地也成為巴黎主要的猶太社區;由於19世紀中葉的「奧斯曼大改造」並未影響到這一個區域,所以這裡也保存了中世紀巴黎的樣貌,巴黎常見的「奧斯曼式」的建築,在這裡不太看的到。

我們從孚日廣場(Place des Vosges)開始逛起,最近因為性侵案聲名大噪的Dominique Strauss-Kann先生,就住在這裡。18世紀上半葉,法國文豪雨果(Victor Hugo)也曾在這居住了18年,原址現為雨果記念館。
路邊小店誘人的甜點
孚日廣場,雨果咖啡館
孚日廣場的騎樓
雨果胸像,雨果記念館,羅丹作品。
雨果畫像,雨果記念館
圖片中央建物,就是雨果故居,即記念館所在。
廣場中央的路易十三銅像。
離開廣場,我們由rue Saint-Antoine進入敘利大宅,一處已有近四百年歷史的建築。遊客不少,我們經過前庭來到後院,看到有許多遊客從一扇門湧出,以為有好東西可看,結果一走進去,就糊裡糊塗地又回到了孚日廣場。
 
敘利大宅正門

前庭
前庭西面的建築
看到許多人走出來,一走進去,就離開了敘利大宅,也沒想再走回來了
孚日廣場的咖啡館
沿著瑪黑區的主要道路rue des Francs Bourgeois往西走,中世紀巴黎的街景慢慢映入眼簾,向南拐到rue des Rosiers時就更為明顯了。雖然偶爾有些較新的建物出現,但大部份的確是不同於奧斯曼時期的老建築;街道狹小,沒有人行道或騎樓,且石板路面兩側向中央緩緩傾斜,匯聚在一條淺溝裡。根據鹿島茂的說法,中古時期的巴黎,街道兩旁的住民,會將垃圾廚餘與排泄物由樓上向街道中央傾倒,然後再由清潔工用水沖掉;對現今的我們而言,委實難以想像,但看看路面的構造,還真有點那樣的味道。
瑪黑區的街道,就是巴黎中世紀時的樣子。Rue des Rosiers。
會來到這條小街,主要是想嚐嚐號稱「世界上最好吃的Pita(口袋麵包)」。店名是「L'as du Fallafel」,位在這條小街西邊,但是我們從東邊走來,一看到第一家賣pita的店,就先入為主認定是這家!雖然搞錯,但也挺好吃的,只是就無緣於「世界最好的」啦~
一走進rue des Rosiers,就看到人手一包pita,邊走邊吃。
一時不察,買了這家的pita。
說實在話,挺好吃的。
捧著手上的pita,揪著心裡的遺憾,在「正主」前拍張記念照,結果在外負責招呼的工作人員,一臉遺憾地「教育」我們,來自日本韓國和「台灣」的人,都知道他們才是最好的,還指著我手中那一包說:『Imitation!』;哈哈。

L'autorisation!!!
這個法文字,我想我這一輩子是忘不了的。當一個年紀未必比你大多少的中年女人,橫著一張怒氣沖沖的臉,在你面前哇啦哇啦講一堆來不及瞭解(但猜得出意思)的法語,最後搖著右手食指,斬釘截鐵地丟下這句話後就走人,你怎麼忘得了呢?

當然,我完全沒有怨言,而且充滿了歉意。始終滿懷著旅遊興奮感的我,在舉著相機四處獵影的當下,忘了法國人把自家店裡看作私領域的心態,一走進這家猶太餐館的外賣區,就對著自己感興趣的糕點拍了起來;結果才拍兩張,就踢到大鐵板。

後來我的前法語老師對我說,可能是因為有些在巴黎的中國人,會盜取別人的創意,她的反應纔會那麼激烈。的確之後在其他家店裡,也看到許多人被店員勸阻拍照,如Laduree,如Dallayou;雖然也有如Fauchon,店員看到肆無忌憚拿著「大砲」到處近拍食品的亞洲女生,即使眉頭稍皺,也沒阻止,但當時在猶太餐館裡,如果我有先打個招呼,情況應該會不一樣。因為她說的是"Il faut aller prendre l'autorisation"(要徵求同意),而非"Il est interdit!" (禁止)。影響所及,我後來連拍市集小販時,心裡都會有些毛毛的。
不過,他們店裡的糕點,還挺好吃的。


鎮定地在挨罵的猶太餐館買了一些糕點後,繼續在瑪黑的街區裡閒晃,邊走邊吃,還好吃東西的心情沒有受影響,確實地享受著猶太點心的美味。在小公園歇個腳後,前往休館中的畢卡索博物館看看,正在整修的它,預訂在2012年春天重新開幕。儘管如此,還是可以看到像我們一樣的遊客,前來看看,拍張照才走。
整建中的畢卡索博物館,前身也是大宅院,Hôtel Salé。
瑪黑區的露天咖啡座
瑪黑區的創意店鋪,產品還有標日文喔,可見日本人的購買威力。不過據稱現今巴黎購物王是中國觀光客,以後或許會有越來越多的中文標示,但應該是簡體字就是。
在瑪黑,有許多歷史宅院都成了博物館所在地,如前述的畢卡索博物館,知名的龐畢度中心(當然只是在宅院原址),還有現在要造訪的,位於Hôtel Carnavalet的巴黎歷史博物館,也稱Carnavalet博物館。以書簡集聞名的塞維涅夫人(Madame de Sévigné),在17世紀末,也曾在此住了19年,直到她去世為止。

歷史,真的是信手拈來。
博物館入口
前庭有尊「太陽王」路易十四的銅像。
博物館介紹著巴黎這座城市的古往今來
還有各階層市民的生活面貌
二樓的房間,大多是路易十五時期的裝潢
也有許多影響巴黎歷史的重要人物的畫像或物品,圖為法王路易十六,最不幸的那一位。
巴黎起源地「西堤島」在中世紀時的樣貌。
描述為文豪雨果在瑪德蓮教堂所舉辦的國葬的繪畫。
博物館有兩個美麗的小花園。
在紀念品販售處所買的書籍,最左邊的就是塞維涅夫人的書簡集。


沒有留言: